古诗文网

韩干马十四匹

宋代: 苏轼

二马并驱攒八蹄,二马宛颈鬃尾齐。
一马任前双举后,一马却避长呜嘶。
老髯奚官奇且顾,前身作马通马语。
后有八匹饮且行,微流赴吻若有声。
前者既济出林鹤,后者欲涉鹤俯啄。
最后一匹马中龙,不嘶不动尾摇风。
韩生画马真是马,苏子作诗如见画。
世无伯乐亦无韩,此诗此画谁当看?

二马并驱攒八蹄,二马宛颈鬃尾齐。
两马并驾八只蹄子聚集在一起,两匹马二弯下颈,马鬃和马尾一样齐。

一马任前双举后,一马却避长呜嘶。
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,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。

老髯奚官奇且顾,前身作马通马语。
长着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,肯定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。

后有八匹饮且行,微流赴吻若有声。
后边的八匹马有行走的有饮水的,细微流水流向马嘴似能听马喝水的声音。

前者既济出林鹤,后者欲涉鹤俯啄。
前马已经渡过溪水,像飞出树林的鹤伸长着脖子,后马想要渡河像鹤低头啄食一样。

最后一匹马中龙,不嘶不动尾摇风。
最后一匹马是最好的一匹马,不嘶鸣,身子也不动,尾巴摇出了风。

韩生画马真是马,苏子作诗如见画。
韩干画的马就好像真马一样,苏轼作诗就好像画作一般。

世无伯乐亦无韩,此诗此画谁当看?
世上没有伯乐也没有善于画马的韩干,这些诗这些画谁能看懂?

参考资料:

1、 霍松林.宋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387-390
2、 王水照 朱刚.苏轼诗词文选评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4:67-68
3、 孙凡礼 刘尚荣.苏轼诗词选:中华书局,2005:90-91

二马并驱攒(zǎn)八蹄,二马宛颈鬃(zōng)尾齐。
韩干:大梁人,官太府寺丞。善画人物,尤工鞍马。初师曹霸。天宝中召入供奉,悉图宫中名马。攒:并接。一说四蹄聚集在一起。宛颈:弯颈。鬃尾齐:指马鬃和马尾一样高,一样齐。

一马任前双举后,一马却避长呜嘶(sī)
任前: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两条腿上。举后:举起后蹄去踢。却避:退避。

老髯(rán)(xī)官奇且顾,前身作马通马语。
老髯:长着胡子的老头。奚官:王十朋注引程季长:“奚官,养马之役者。”即马佚。前身作马:上辈子曾经是马。换句话说,是马脱生的。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。

后有八匹饮且行,微流赴吻若有声。
微流赴吻:细微的流水流向马嘴。若有声:似能听到马喝水的声音。

前者既济出林鹤,后者欲涉鹤俯啄(zhuó)
既济:已经渡过溪水。出林鹤:像飞出树林的鹤一样伸着脖子站立。涉:涉水,指经过溪水。鹤俯啄:像鹤一样低头啄食。

最后一匹马中龙,不嘶不动尾摇风。
马中龙:最好的一匹马。尾摇风:尾巴摇动而产生了风。

韩生画马真是马,苏子作诗如见画。
韩生:指韩干。苏子:指苏轼。

世无伯乐亦无韩,此诗此画谁当看?
伯乐:古代善相马者,秦穆公时人。一说为赵简子之臣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霍松林.宋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387-390
2、 王水照 朱刚.苏轼诗词文选评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4:67-68
3、 孙凡礼 刘尚荣.苏轼诗词选:中华书局,2005:90-91
二马并驱攒八蹄,二马宛颈鬃尾齐。
一马任前双举后,一马却避长呜嘶。
老髯奚官奇且顾,前身作马通马语。
后有八匹饮且行,微流赴吻若有声。
前者既济出林鹤,后者欲涉鹤俯啄。
最后一匹马中龙,不嘶不动尾摇风。
韩生画马真是马,苏子作诗如见画。
世无伯乐亦无韩,此诗此画谁当看?

  这首《韩干马十四匹》则是七古中的题画名篇这首诗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马(诗题为十四匹,有意),时分时合,夹叙夹写,穿插转换,错落有致。写了十六匹马,然后点题。第十三句“画马真是马”,得马之神,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。第十四句是自赞,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。作者自赞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议论:世无伯乐、韩干,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,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,亦将无所得其用,可作多种联想。

  诗题标明马的数目,但如果一匹一匹地叙述,就会像记流水帐,流于平冗、琐碎。诗人匠心独运,虽将十六匹马一一摄入诗中,但时分时合、夹叙夹写,穿插转换,变化莫测。先分写,六匹马分为三组。“二马并驱攒八蹄”,以一句写二马,是第一组。“攒八蹄”,再现了“二马并驱”之时腾空而起的动态。“二马宛颈鬃尾齐”,也以一句写二马,是第二组。“宛颈”,指曲颈。“鬃尾齐”,写了二马高低相同,修短一致。诗人抓住这两个特点,再现了二马齐步行进的风姿。“一马任前双举后,一马却避长鸣嘶”,两句各写一马,合起来是一组。“任”,用的意思。一马在前,用前腿负全身之重而双举后蹄,踢后一匹;后一匹退避,长声嘶鸣。大约是控诉前者无礼。四句诗写了六匹马,一一活现纸上。

  接着,诗人迅速掉转笔锋,换韵换意,由写马转到写人,以免呆板。“老髯”二句,忽然插入,出人意外,表面上与题画马的主题无关。方东树认为这两句是“议”(议论),而不认为是“写”(描写),看作表现了“闲情逸致”的“文外之文”,离开了所画马的本身,这都不符合实际。至于这两句在章法变化上所起的妙用,他讲得很中肯;但实际上,其妙用不仅在章法变化。第一、只要弄懂第三组所写的是前马踢后马、后马退避长鸣,就会知道“奚官”之所以“顾”,正是由于听到马鸣。一个“顾”字,写出了很多东西。第二、“前身作马通马语”一句,表面上是“议”,但其实,“前身作马”,是用一种独特的构思,夸张地形容那“奚官”能“通马语”;而“通马语”是特意针对“一马却避长鸣嘶”说的。前马踢后马,后马一面退避、一面“鸣嘶”,“奚官”听懂了那“鸣嘶”的含义,就对前马提出警告。可见“通马语”所暗示的内容也很丰富。第三、所谓“奚官”,就是养马的役人,在盛唐时代,多由胡人充当。“老髯”一词,用以描写“奚官”的外貌特征,正说明那是个胡人。更重要的一点是:“老髯奚官骑且顾”一句中的那个“骑”字,指出“奚官”的胯下还有一匹马。就是说,作者从写马转到写人,而写人还是为了写马:不仅写“奚官”闻马鸣而“顾”马群,而且通过“奚官”所“骑”,写了第七匹马。

  以上两句,把画面划分成前后两大部分;又以“奚官”的“骑且顾”,把两大部分联系起来,颇有“岭断云连”之妙。所谓“连”,就表现在“骑”和“顾”。“奚官”所骑,是十六马中的第七马,它把前六马和后九马连成一气。“奚官”闻第六马长鸣而回顾,表明他原先是朝后看的。之所以朝后看,就因为后面还有九匹马,而且正在渡河。先朝后看,又闻马嘶而回头朝前看,瞻前而顾后,整个马群,都纳入他的视野之中了。

  接下去,由写人回到写马,而写法又与前四句不同。“后有八匹饮且行,微流赴吻若有声”:八马饮水,微流吸入唇吻,发出汩汩的响声。一个“后”字,确定了这八匹与前七匹在画幅上的位置:前七匹,早已过河;这八匹,正在渡河。八马渡河,有前有后,于是又分为两组。“前者既济出林鹤”,是说前面的已经渡到岸边,像“出林鹤”那样昂首上岸。“后者欲涉鹤俯啄”,是说后面的正要渡河,像“鹤俯啄”那样低头入水。四句诗,先合后分,共写八马。

  “最后一匹马中龙”一句,先叙后议,赞美之情,溢于言表。《周礼·夏官·庾人》说:“马八尺以上为龙。”说这殿后的一匹是“马中龙”,已令人想见其骏伟的英姿。紧接着,又来了个特写镜头:“不嘶不动尾摇风。”“尾摇风”三字,固然十分生动、十分传神;“不嘶不动”四字,尤足以表现此马的神闲气稳、独立不群。别的马,或者已在彼岸驰骋,或者即将上岸,最后面的,也正在渡河。而它却“不嘶不动”,悠闲自若,就因为它是“马中龙”。所谓“蹄间三丈是徐行”,不担心拉下距离。

  认为“据公诗马十四匹”的王文诰,既没有发现“奚官”所“骑”的那匹马,又搞混了这“最后一匹”马。他说:“此一匹,即八匹之一,非十五匹也。”其实,从句法、章法上看,这“最后一匹”和“后有八匹”是并列的,不能说它是“八匹之一”。

  十四匹马逐一写到,还写了“奚官”,写了河流,却一直未提“韩干”、也未说“画”。形象如此生动,情景如此逼真,如果始终不说这是韩干所画,读者就会认为他所写的是实境真马。然而题目又标明这是题韩干画马的诗,通篇不点题,那是不妥的。所以接下去便点题。归纳前面所写,诗中得出了“韩生画马真是马”的结论。“画马真是马”,这是对韩干的赞词。而作者既赞韩生,又自赞,公然说:“苏子作诗如见画。”到下面两句,才表明作者之所以既赞韩生又自赞,是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。韩生善画马,苏轼善作画马诗;从画中,从诗中,都可以看到真马,看到“马中龙”。可是,“世无伯乐亦无韩,此诗此画谁当看?”意思是,世间没有善于相马的伯乐和善于画马的韩干,连现实中的骏马都无人赏识,又何况是画中的马、诗中的马。既然如此,韩生的这画、苏轼的这诗,还有谁去看呢?两句诗收尽全篇,感慨无限,意味无穷。

  全诗只十六句,却七次换韵,而换韵与换笔、换意相统一,显示了章法上的跳跃跌宕,错落变化。

  这首诗的章法,前人多认为取法于韩愈的《画记》。如洪迈《容斋五笔》卷七和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都这样说。这种说法没有错,但这首诗穷极变化,不可方物,更多的是受了杜甫《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》的启发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霍松林.宋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387-390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两马并驾八只蹄子聚集在一起,两匹马二弯下颈,马鬃和马尾一样齐。
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,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。
长着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,肯定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。
后边的八匹马有行走的有饮水的,细微流水流向马嘴似能听马喝水的声音。
前马已经渡过溪水,像飞出树林的鹤伸长着脖子,后马想要渡河像鹤低头啄食一样。
最后一匹马是最好的一匹马,不嘶鸣,身子也不动,尾巴摇出了风。
韩干画的马就好像真马一样,苏轼作诗就好像画作一般。
世上没有伯乐也没有善于画马的韩干,这些诗这些画谁能看懂?

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于熙宁十年(公元1077年)三月作于徐州的这首七言古体诗。韩干,相传年少时曾为酒肆雇工,经王维资助学画,与其师曹霸皆以画马著名,杜甫在《丹青引》里曾经提到他。他的《照夜白图》等作品尚存,而苏轼题诗的这幅画,却不复可见。

  诗题说是“马十四匹”,画中的马,却不止此数。南宋楼钥在《攻媿集·题赵尊道渥洼图序》里说:他看见的这幅渥洼图,是李公麟所临摹的韩干画马图。“马实十六,坡诗云‘十四匹’,岂误耶?”楼钥因而题苏轼诗于图后,自己还作了一首‘次韵’诗。李公麟临摹那幅画,当属可信。临摹本中的马是“十六匹”,也很值得注意。王文诰“据公诗,马十四匹,楼所见并非临本也”的案语

赏析

  这首《韩干马十四匹》则是七古中的题画名篇这首诗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马(诗题为十四匹,有意),时分时合,夹叙夹写,穿插转换,错落有致。写了十六匹马,然后点题。第十三句“画马真是马”,得马之神,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。第十四句是自赞,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。作者自赞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议论:世无伯乐、韩干,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,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,亦将无所得其用,可作多种联想。

  诗题标明马的数目,但如果一匹一匹地叙述,就会像记流水帐,流于平冗、琐碎。诗人匠心独运,虽将十六匹马一一摄入诗中,但时分时合、夹叙夹写,穿插转换,变化莫测。先分写,六匹马分为三组。

苏轼

苏轼

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字子瞻、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,汉族,眉州眉山(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历史治水名人。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。文纵横恣肆;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苏轼善书,“宋四家”之一;擅长文人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作品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《潇湘竹石图卷》《古木怪石图卷》等。

猜您喜欢

马诗二十三首·其十四

唐代: 李贺

香幞赭罗新,盘龙蹙蹬鳞。
回看南陌上,谁道不逢春?

马诗二十三首·其四

唐代: 李贺

此马非凡马,房星本是星。
向前敲瘦骨,犹自带铜声。

清平乐·平原放马

宋代: 张炎

辔摇衔铁。蹴踏平原雪。勇趁军声曾汗血。闲过升平时节。
茸茸春草天涯。涓涓野水晴沙。多少骅骝老去,至今犹困盐车。

浣溪沙·题丁兵备丈画马

清代: 王鹏运

苜蓿阑干满上林,西风残秣独沉吟。遗台何处是黄金?
空阔已无千里志,驰驱枉抱百年心。夕阳山影自萧森。

马诗二十三首·其十三

唐代: 李贺

宝玦谁家子,长闻侠骨香。
堆金买骏骨,将送楚襄王。